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报道

首都创新,赋能加速跑

  原标题:首都创新,赋能加速跑

  在政策、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北京数字政府建设正加码赋能。

  在2023年11月23日召开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称,2023年前3季度,北京市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4060亿元,同比增长8.3%,占GDP比重为44.3%,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自2021年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来,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日益显现。要实现实施方案中“到2025年,数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基本建立,进入国际先进数字经济城市行列”“到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赋能超大城市治理,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等目标,数字政府建设无疑是重要引擎。

  近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通过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北京数字政府建设正加码赋能。不仅如此,北京还积极拓展数字政府服务半径,扩大“朋友圈”,在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化繁为简,精准高效

  “我一直梦想着把网店从线上开到线下,打听了好几次,都说没有先例。这次,便捷的变更登记为我实现梦想开了个好头,以后生意肯定会越来越红火!”来自北京的个体工商户刘鹏琨开心地说到。

  2023年3月,刘鹏琨在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领取了变更后的“北京福汇禄商贸中心”营业执照,成为全国首家个体网店转变为实体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

  之所以能快速顺利变更营业执照,得益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新推出的《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试行开展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优化个体网店经营者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了支持个体电商通过地址变更方式拓展线下经营渠道等多项创新举措。

  像刘鹏琨这样的个体网店经营者不在少数。长期以来,他们要想开展线下经营需要先行注销当前网店,才能在线下重新申请登记注册,程序繁琐且不利于网店的可持续性发展。新通知的出台及时破解了这个困境。

  近年来,北京在政策创新、举措创新等方面亮点频出,这些创新的相同之处在于——化繁为简,将政务服务做到精准高效。

  2023年以来,演唱会、音乐节、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陆续恢复举办,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并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发展。然而,企业申请举办大型活动涉及的事项多,时间长,申请材料复杂。

  “之前要跑好几个部门,如今只要到政务办事大厅的综合窗口一次性提交材料就行,省时又省心。”2023年8月,北京爱度次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潘一欣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举办大型活动审批综合窗口”,递交了计划于9月底举办“IDO动漫游戏嘉年华”的有关材料之后,不由感慨道。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改革协调处二级调研员刘海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改革后,大型活动审批时限缩短了80%,审批材料大幅精简,真正实现了“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窗出件”。

  从“人找政策”,到“服务找人”

  2023年11月,北京顺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首都之窗在线提交食品经营许可申请。顺义区市场监管所干部采取线上审查申请材料的方式,指导企业对食品加工操作区域不合规等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该企业当天就获批拿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小程序对施工进行线上监管,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抓取违规行为,并形成线索即时推送给企业负责人和属地监管部门。”北京顺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手机上的“餐饮开店掌中宝”小程序说,“这个小程序里有布局流程图和实景图,还有现场视频,直观又清楚,施工师傅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干活,帮助我们缩短了不少开店筹备时间。”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已完成餐饮领域数据归集工作,还计划打造各辖区餐饮企业动态全景画像。

  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牵引,建设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以电子签名代替加盖公章,创建“不用章、不缴照”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模式;探索“用户空间”数字专属服务……北京市各部门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加减法”,赋能政务服务高效运行。

  “没想到‘用户空间’这么智能,给我推送的房租减免、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信息都是我最需要的。”从事金融行业的潘林(化名)在北京市政务服务网办理业务时发现,登录 “用户空间”,不仅可浏览公司的基本情况、电子证照、历史办件等信息,还能看到服务业小微企业房租减免、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等适合自己公司申报的惠企政策推送,并且空间还提供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常用服务网上办理入口。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信息化建设处副处长王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用户空间”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判用户需求、进行用户画像,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主动、个性且安全可靠的数字专属服务,实现了从“人找政策、找服务”向“政策、服务找人”的转变。

  据统计,“用户空间”项目自上线以来,已为企业群众提供主动提醒、政策推送等个性化服务1692万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政务服务的创新底气来自技术硬实力。比如,得益于长安链(一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的持续推进,北京已有15类国家级数据、22类市级数据、6类区级数据实现“链”上应用。多类数据“链”上共享,线上线下服务协同,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利用显著提升了政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作为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海淀区目前已实现身份证、户口簿、营业执照等44类数据链上核验,1891个政府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应用区块链、人脸识别、自助取件等线上线下融合措施,海淀已实现7×24小时政务服务“不打烊”。

  “政务晓屋”:打通 “最后一公里”

  近日,北京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居民郭明找了份称心工作,不过需要先去街道开灵活就业证明,才能到新单位报到。为了尽快拿到证明,郭明来到家附近的“政务晓屋”进行办理。

  “政务晓屋”是一间占地约2.5平方米的玻璃房,内外装有摄像头,操作台上设有电子屏、鼠标、键盘和高拍仪。在郭明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实名认证、扫码进屋后,“政务晓屋”系统自动为她匹配了“云坐席”。

  “你好!请将证件放在高拍仪下,核对身份信息。”“我现在远程调取材料上的信息,您把要提交的材料依次放进去就可以了。”……经过政务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远程操作,不到5分钟,郭明就顺利完成了业务办理。

  类似“政务晓屋”的智能终端被广泛布置,有效解决了过去市民“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难题。

  比如,北京市大兴区已设置21台“政务晓屋”智能终端、13台综合便民自助服务终端,累计为企业群众办理事项1700余件,直接减少群众跑动5000余公里;在海淀区多个街道,办事群众可通过新型智能自助服务终端自助查询打印社保、公积金、考试等100余类高频服务事项。

  为让群众少走路,北京各区政务服务管理局还尝试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数据共享汇聚,跨区域建立通办联动工作机制。

  2023年5月,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刘华(化名)从网上获悉,在海淀区就可以办理怀柔区与公司相关的事项,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自己位于怀柔区公司的“小额贷款公司地址变更审批事项”。顺利办理相关业务后,刘华开心极了。“不用特意去怀柔,从出门到办结全程不到一个小时,太方便了。”

  这是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与怀柔区政务服务管理局正式签署《政务服务“跨区通办”合作协议》后,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的第一笔与怀柔区政务相关的业务。

  据介绍,北京市海淀区和怀柔区依托政务一张网、互设审批系统通办账号,以“跨区受理、后台流转、协同联动”的方式,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流程、无差别、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目前,海淀区和怀柔区政务服务大厅线下专窗通过系统融合、流转审批环节,可通办涉及社保、金融、专利、侨务等行业的196个事项。

  跨出京津冀,全国一盘棋

  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多功能会商室里,多个部门正在线联合会审;大厅里,43台酷炫的智能终端设备配备了5G等技术,可实现3500多项进厅政务服务事项的无差别办理。

  通过“云窗口”远程服务模式,北京市通州区颁出了首张“天津市营业执照”,河北雄安自贸试验区办理了首张“北京通州营业执照”; 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办理了一系列来自北三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大厂、香河)的北京市交通委“小客车指标账号信息变更”业务,一年内共为办事人减少跑动3万余公里,节省办事时间700余小时……

  不止京津冀,北京的“橄榄枝”伸得更远。

  2023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与广东省佛山市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5月,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与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近日,北京在全国首批开展试点香港简化版主体资格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实现香港非自然人投资主体全程网上办理登记业务……北京的“跨省通办”步伐已跨出京津冀地域范畴,迈向了全国一盘棋。

  据介绍,继2021年推出“区块链+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以来,截至2023年5月底,“海淀通”App 上的佛山业务咨询量为129条,“佛山通”App 上的海淀业务咨询量为109条。

  “这些咨询中,社保参保证明和住院结算单的咨询占比较大。”海淀区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接下来,当地将推进与广州、长沙等12个意向地区合作,探索以区块链技术联盟为载体,实现跨区域审批和服务结果链上“共识”的政务服务通办新模式。

  近期,由香港企业投资设立的北京盈飞汇同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市朝阳区顺利领取营业执照。这是北京首个通过简化版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方式在京新设的港资企业。至此,在北京,香港非自然人投资主体注册企业可实现“自主申报、线上核验、即时审批”一站式服务。

  该企业总经理包蓁蓁表示,全程网办模式非常方便,免去了企业邮寄材料耗时长的困扰,省时省力省成本的贴心服务,为港资企业在京发展注入了信心。

  “这突破了港资企业全程网办的难点,成为优化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环境的关键一环。”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科科长和琤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优化市场准入的新尝试,有利于数字经济筑基扩容,也有利于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全方位、多层级助力首都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