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系统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听呼声 解民忧 办实事
一张清单,多项成效。在市政务服务局列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上,分类罗列着40个事项,涉及"接诉即办"、"放管服"改革等方方面面工作。作为北京市"四个服务"职责的窗口单位和市委市政府服务企业群众的总前台,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市政务服务局发挥"距离群众更近、服务群众更直接"的优势,用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果践行为民服务理念。
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摄/方非
"接诉即办"转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盼了十几年的房产证到手了;历经波折的老楼加装电梯工程竣工了;家门口就有养老驿站,老人吃饭不再犯难……这些都是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带来的实效。
2021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创新推出"每月一题"工作机制,聚焦"七有""五性",利用12345民生大数据和"接诉即办"年度体检报告,梳理出27个高频难点问题,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至3个具体问题,市委主要领导重点听取汇报,明确责任单位,开展专题研究,提出改革措施,实施全程督办,推动问题解决。
12个主责单位和50多个配合单位对27个具体问题均制定了"一方案三清单",即一个解决方案和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政策清单。市级各部门、各区、街道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同志负责抓,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鲜明导向。
"每月一题"狠抓标本兼治,以"改革"破解难题,出台新政破除梗阻;以"整治"进行规范,加大专项执法力度;以"治理"精准施策,全面摸排分类解决。
亮点成果,用数据说话:普惠幼儿园入园、居家养老保障、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预付式消费退费难、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等7个问题的诉求量5月份环比下降超过10%。截至6月20日,共解决6.98万套房屋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为8539名劳动者追发工资共1.04亿元,新增2607个车位、5005个错时共享停车位,发展养老助餐点878个,新备案社区养老驿站84个。
各部门各单位坚持边推进问题解决,边总结经验,把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典型做法、改革举措、创新方法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探索形成了一批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一批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经验举措将在全市复制推广。
深化"放管服"增强群众获得感
如今,前往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能办的事项不仅越来越多,办理时间也大大缩短了。这是市政务服务局开展综合窗口2.0改革取得的成效。
为最大程度便民利民惠民,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坚持开展"早晚弹性办、午间不间断、周末不休息"延时服务,上班族不用请假也能办事。55家单位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级事项进驻率达96%。内部审批流程也进行了压缩,有的事项审查与决定环节由原来的4个工作日缩短为当天办结。
流程优化的背后是市政务服务局推出的系列实招:告知承诺审批制推动线下当场即办,线上半天办结,全市累计分三批推出149项告知承诺审批事项;减证便民行动持续开展,今年以来共推行告知承诺制证明28项,取消证明5项,通过政府内部信息共享不再需要办事人提交证明3项,提交相关凭证代替证明2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续清理规范行政许可等中介服务,累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300项,保留中介服务事项301项;持续简政放权,按照"减审批、增服务"的理念,今年以来,取消及减少行政权力事项26项,下放行政权力事项2项,调整新增公共服务23项。
位于市政务服务中心四楼的贷款服务中心现在汇集了22家银行、3家融资担保、1家小额贷款、1家融资租赁、1家商业保理、1家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并开设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知识产权局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服务窗口。截至5月底,贷款服务中心共登记贷款业务申请21801笔,意向贷款金额854.85亿元;银行已审批通过17296笔,涉及金额约647.12亿元。
"政策公开讲"活动现场
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服务便利度
足不出户,网上办事,正在越来越便利。近年来,本市打造了覆盖市、区、乡街、村居四级的全市政务服务总门户——网上政务服务大厅,65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经开区全部入驻,线上个人和企业注册用户总数达到2700万,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应上尽上,市级90.17%、区级81.8%的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利用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技术,市政务服务局主动研判需求,为市民和企业量身定制专属空间。企业用户空间可利用"智能政策体检"计算政策匹配度,提供优惠扶持政策专题推荐和符合度自我测评服务。个人用户空间根据人群、年龄、所属行业等特征精准推荐服务、智能引导办理。
有温度有态度的在线导办即时服务面向市民展开。网上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由在线导办团队通过语音对话、视频互动、屏幕共享等方式,提供实时交互服务,打造"边聊边办"的服务模式。自上线运行以来已接待咨询15.5万人次。
"一网通办"也没有落下老年群体。全市463个政务服务中心完成了无障碍改造,70家政府网站实现在线读屏、智能引导等无障碍浏览服务,3个政务服务应用小程序提供人脸识别登录、语音输入查询及支付指纹识别密码输入等服务。在网上大厅首页上线"老年人服务专区"、个人用户空间上线"养老助残卡"专题,集中提供"养老服务津贴补贴申请"等事项的在线申报、政策查询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
"一网通办"不仅能提供便利的线上服务,还能助力线下办事减负。本市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助力市、区政务中心综合窗口精简材料。企业群众去政务中心办事时,通过出示手机二维码,即可授权综合窗口工作人员从市电子证照库调取营业执照、身份证等常用证件的电子证照,无需再提交实体证件材料。办事过程中的授权记录等信息均上传至区块链平台,办事人可以在手机端随时查看。
优化服务方式打造一流政务服务
办事方不方便,市民群众有着切身感受。今年以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悄然出现。
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499个,西城区"悉心听"、朝阳区"朝我说"、顺义区"顺手提"、密云区"密切帮"、石景山区"石时说"、昌平区"昌快谈"、平谷区"平易办"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意见征询平台,成为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题的"直通车"。
聚焦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急难愁盼",各区、各部门广泛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局处长走流程"、"局科长走流程","我当一天网办辅导员"、"政务服务改革体验官"、"青年突击队"等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截至5月底,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问题500余个。
为破解企业群众对政策"不知道、找不到、看不懂"的问题,市政务服务局联合市工商联等16家市级单位,面向322家企业协会商会,举办7场"两区""中小微企业""大兴区'五园区'招商优惠政策"系列"政策公开讲"活动,东城区"紫金驻企专员"、海淀区"园区服务站"、经开区"亦企服务港"主动将政务服务送到企业身边,面对面解读共享用工、财税优惠、科技贷款贴息等37项重点政策。
依托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一体化信息发布和智能搜索平台、一体化互动交流平台上线,实现政府信息"一网通查"、网民留言"一网通答",方便企业群众精准、快捷获取有效信息,大幅压缩网民留言办理时限,提供"找得到、找得快、问得清、答得快"网上服务。
市民通过电话端"问事""办事"也越发畅通。今年,本市开展了政府对外联系电话专项清理整改,排查电话8689个,清理电话3352个。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制,对转接电话建立完善跟踪评价机制。聚焦特定时段难打通、坐席忙等问题,加强统计分析,分时分段灵活、合理配备人员。
在为国际人才、外籍人士服务上,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国际人才引进服务专区,可办理外国人签证延期换发补发审批等18类服务事项。市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推出投资、工作、留学、生活、旅游、消费六大场景服务,打造一站式、国际化服务网上平台,提供企业开办、居留签证、人才引进等便利的办事指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