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报道

陈镭:推广区块链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 形成独创经验

陈镭:推广区块链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 形成独创经验 (1).jpg

陈镭在介绍区块链技术应用。

  “区块链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陈镭已经回答了不知道多少遍。从最初被人误认为“传销”,到最终成长为政务服务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陈镭顶着巨大压力,形成了全国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的独创经验。

  2018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开始准备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是什么?几年前,这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深奥词汇。连意思都弄不懂,想广接地气、应用于政务服务,谈何容易?

  这一重任落在了“80后”小伙陈镭身上。

  大学时主修计算机,工作后又在技术部门深耕多年,目前带队参与海淀区“一网通办”平台建设……这一系列经历,让陈镭成为了区块链应用试点的不二人选。

陈镭:推广区块链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 形成独创经验 (2).jpg

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体系建设管理科科长陈镭。

  想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就必须先让各个政府部门搞懂区块链到底是干嘛的?为什么非要把区块链用于政府服务?

  游说各个政府部门成了陈镭的首要任务。

  “我是搞技术的纯理科生,哪干过和各部门沟通这样的事啊。”陈镭硬着头皮上阵了。

  什么?海淀区要来介绍区块链技术应用?接到陈镭的申请,不少政府部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谁也不知道这小伙子到底要来说点啥。陈镭的演示和讲解常常被安排在临下班前的“最后时段”,“在人家单位等到5点半,眼看就要下班了,才轮到我开始发言。”

  由于大家对区块链技术不了解,陈镭常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站在台上还没开口,台下已经有人为他定性:“你这是不是传销啊?”

  每个单位都要来来回回跑上三四趟,每次都要连说带比划地反复讲解一两个小时。陈镭解释,所谓区块链技术,就是通过各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审批流程“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能网上办的事尽量“一网通办”,避免群众反复跑路、反复开证明、反复交材料,从而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渐渐地,一些政府部门通过陈镭的讲解摸清了情况,开始对区块链技术感兴趣了。“陈镭,有空吗?我们有点关于区块链的问题,你来给我们讲讲。”七八个部门跑了小半年后,政府的工作人员开始主动约陈镭上门答疑解惑。

  经过一年的筹备,2019年5月,二手房交易和企业设立住所备案成为海淀区率先上线的两个区块链应用场景,效果立竿见影。“以二手房交易为例,现场核验材料由7份减至1份,核验时间由15分钟减至2分钟。”

  试点大获成功。区块链成了香饽饽,陈镭也一下子成了海淀区的红人,频频被邀请至各个单位,为大家科普区块链试点应用技术。

  2020年,区块链技术在海淀区政务服务领域全面推广。截至目前,已落地教师资格证办理、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等605个场景,其中141个场景平均减少办事人提交材料40%以上,87个场景实现了全程网办,57个场景实现“只跑一次”,让办事的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减时限”。而陈镭也在2020年获得了“北京榜样 政务服务之星”称号。

  “605个应用场景上线的过程中,分歧不断。”陈镭笑着说,评审会常常开着开着,会议室里就因多方意见不一致而争执起来。

  陈镭有自己的立场,“我们不能仅仅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办事人的角度,想想办事人是否真的办事方便。为办事人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永远是我们的初衷。”涉及这一原则的,他寸步不让。(作者 张楠 凡帆)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